B: 空白聲 | Y: 姚春旸
B: 关于Shining Cracks这个专辑命名,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个词呢?它与专辑的内容有一些如何的关联呢?
Y: 这个名字是其中一个作品的标题,描述一条在土地色之间裂开的一条金黄色缝隙。在创作这张专辑的时候我在找寻多种金属质感的音色的可能,所以Shining Cracks体现整张专辑的色调再适合不过。
B: 我们都知道一件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总会有一个有趣的开始,所以是否可以谈一谈是一种如何的机缘促使您开始做这套作品的呢?
Y: 被一款合成器的音色打动,在创作初期尝试的音色质感都有趣极了,一上手就停不下来,一气呵成。
B: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部作品时,我已经预感它会被贴上“实验电子“的标签,但很明确的是您的作品与当下国内所谓那些实验电子音乐想比,无论是形态和内容上都存在有许多的不同点。不知您是否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同?而我很好奇您对这种不同是如何去认知的呢?
Y: 我能感觉到, 究其原因说:首先是音乐聆听习惯和背景不同吧,虽然什么都听,但深受影响的是严肃音乐。然后我不是音乐表演出身,所以在做电子音乐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有种作曲感,即使现场即兴,使用不同的电子乐器和采样,都不自主想在曲式、配器和织体去“写作”。现在我注意演奏和作曲两种角度的不同,希望接下来的作品中在纯粹和统一度上能有一些不同。最后还有是因为少数民族吧。
B: 从您的简历看,您经历过一套很系统的音乐教育,无论自幼学习声乐和作曲,还是从大学开始在音乐学院的近十年的经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学院派在中国独立音乐领域里是鲜有的,而这样的教育背景又很有可能让其独树一帜。所以,很想听您聊聊您经历的音乐教育对您及作品的影响。
Y: 很幸运从小的音乐启蒙到我学习作曲都遇到很好的老师,高中在Kurt Cobain和John Cage的作用下铁心要学作曲的。在大学,能把自己喜欢的音乐系统地研习清楚,并在硕士阶段基本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毕业后,我有两年在大学工作的经历,有机会看清艺术教育的不易,更加感谢我本科到研究生的两位导师:肖俊峰副教授和朱世瑞教授,二位导师对专业的严谨态度和对音乐创作的执着追求一直影响着我。
B: 每个音乐人都会有自己对听音的偏好,而过往的听音经验也会对创作者带来深刻且持久的影响。能说说在您所喜欢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吗?而他们又是如何给您本人及其创作带来影响的呢?
Y: 因为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进行的,还分阶段,听的、学习的越广泛,吸收的东西就越是黏合在一起作用的。想了一圈,周文中是对我风格影响比较大的一位作曲家。比如他的《渔歌》,精简的配器实则搭构在一个清晰、结实(对古琴音色、旋律、演奏法完整诠释)的体系中,这种隐性坚固的“民族”气质一直是我的关注和发力点。电子音乐方面,Karlheinz Stockhausen的电子音乐观念是影响我这个阶段电子音乐创作的主线。还有十分精彩的
Bernard Parmegiani的作品De Natura Sonorum,声景作品中喜欢Hildegard Westerkamp的Beneath the Forest Floor,欣赏Ikue Mori一种标志性质感的音色,大友良英的《革命京剧》是我拼贴音乐的启蒙。
B: 谢谢您的回答,接下来我很想知道您对云南、或丽江还存有故乡情结么?有的话是否会带入你的创作中?
Y: 有,云南人特质和丽江情节不会褪去。我从学习阶段到现在的电子音乐的创作都从纳西歌调里的音程关系、特色唱腔、语音中的特色发音来考虑创作,一直关注和探索中。
B: 理想的演出方式是什么样的?怎么看待音乐现场越发依赖视觉辅助的趋势?
Y: 小众音乐就不应该以主流音乐的表演形式来演绎它,一能有良好的扩声设备,二有与自己音乐气质相符的的空间,三有带着开放耳朵的听众,这三点全有就是理想了。视觉和音乐的结合,我觉得是积极的、出彩的。但如果一些类型的音乐只能想着靠视觉来让听众有带入感,就为音乐本身具有的张力感到可惜了。
B: 从学院派的角度是怎么看当代音乐的?主流音乐在退步么?
Y: 就世界范围来看,主流音乐不算退步吧。学院派也分专业方向,我是作曲技术理论,现在也不算学院派,仅是有学院背景的人。说到学院派对主流音乐个人认为是没有看待角度可言的。因为它们完全是两个不同质的音乐存在,但它们又有跨越时空的联系。学院派所关注的是极端超前的技法,而主流音乐是建立在经验上的,也就是说当学院派的技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经验时,就是被主流音乐所用的时候。但是这种想法一是说明本人很乐观,二是两者的时间跨度应该是相当漫长的。
B: 有人说电子音乐偏离了它探寻声音可能性的初衷,你觉得呢?是否也会听一些时下的“大众”电子音乐,比如热门DJ这些?
Y: 个人觉得探寻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要被各个领域使用,大量的使用,使用到烂的时候,才能迎来它的升华和蜕变。我也听很多流行电子,比如Portishead、Dj Shadow、Grimes、 M.I.A、 Arca,这些算热门的吧?
B: 怎样看待网络时代的音乐传播/发行?实体发行还有必要么?对免费下载、CC版权这些新趋势有什么看法?
Y: 网络时代对音乐传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小众的音乐,能散播给全世界的小众,实体发行在当今对于音乐人和喜欢这张专辑的乐迷应该更有意义吧。个人觉得创作是一件非常耗时耗力的工程,它不应该没有物质回报。如今网络资源共享是一个趋势,希望未来社会、技术和艺术工作群体能一起发力让作品延展发挥的空间更加成熟和多方位,让音乐人的付出和回报能对等,特别是非主流音乐这块。